推荐您访问易车国际站
Visit the BitAuto International website for more exciting content
添加图片
2025年春季的中国汽车市场,一场“一口价”的定价热潮悄然席卷。从广汽丰田锋兰达8.98万元起的直击底价,到凯迪拉克CT5以21.59万元颠覆豪华车价格认知。大幕开启,越来越多的厂商加入其中,“一口价”营销攻势一波接着一波,这场看似简单的定价变革,实则是传统汽车制造商在新能源转型与消费模式升级双重压力下的系统性突围。但“一口价”到底能带来多少回报?这种营销方式又能持续多久?事实似乎已经指明了结果的走向。
定价透明化,经销体系的转型阵痛
从汽车经销模式的价格体系分析,车型定价本就来源于厂商指导价,而在市场化的销售过程中,品牌之间、门店之间因为竞争关系,往往以价格作为打动消费者的最关键因素。而在车价、购置税、保险、精品加装、衍生服务等各项费用构成的落地价之上,厂商指导价变为车型定位的一把标尺。
之所以出现“一口价”,除了价格竞争让消费者出现价格比较的疲态外,更重要的仍是市场竞争导致。根据乘联分会发布的消息,2025年1月底的库存与未来3个月销量综合预估的现有库存支撑未来销售天数在58天,厂商及经销商仍需面对销售及库存的较大压力。而“一口价”定价策略的转变,折射出厂商对渠道管控能力的强化诉求。
相较于多数新能源汽车品牌为代表的直营销售模式,眼下传统车企的“一口价”更像是一种折中方案。这种“半直营”模式,既保留了现有渠道网络,又试图消除消费者最诟病的价格差异问题。
今年春节以来,从广汽丰田威兰达、锋兰达车系“一口价”开始,就有越来越多的品牌加入其中,他们既有像一汽丰田卡罗拉双擎、奥迪Q7这类部分车系采取“一口价”的方式,也有步伐超前的别克这样全面采取一口价的。这些厂商通过“一口价”政策,旨在提供更透明、更统一的定价方式,减少经销商之间的价格竞争,转而注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即便“一口价”从2024年开始就时常出现在行业竞争的灼热期,但今年开年就密集出现仍让整个行业感受到了一阵阵刺激不小小的冲击。究竟“一口价”的方式能否带来实效?还是新的获客手段?
花式“一口价”正在稀释消费信任
众多品牌推出“一口价”后,不仅收获了关注,更收获了可观的进店客流。至少在营销获客方面,“一口价”正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口价”的卖点切切实实击中了一部分消费者的痒点,其底层逻辑本应是打破价格黑箱、重塑消费信任。从实际效果看,这种定价策略确实击中了传统汽车消费的两大痛点:一是消费者对“同城不同价”“销售话术博弈”的疲惫,二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决策焦虑。对于时间成本高、议价能力弱的年轻群体而言,“一口价”提供的确定性和效率优势,本质上是对“花钱买省心”和“透明消费”需求的精准回应。
眼下,过度营销正在消解“一口价”的信用价值。当“限时一口价”“焕新一口价”“置换专享价”等变体竞相登场时,这场定价风潮的纯粹性正在被稀释。新的变种策略看似创新,实则延续了传统营销“包装套路”,用形式上的透明掩盖其背后的诸多条件限制,也是用短期让利透支了消费者对品牌的长期信任。这种“创新异化”现象背后,折射出车企在破解销量难题与长期良性发展间的摇摆。
但全盘否定“一口价”的推陈出新或许也有失公允。广汽丰田将“一口价”与“三大核心部件终身质保”权益绑定的做法,通过长期的服务增值弥补价格竞争的刚性吸引力;上汽大众纯电动汽车ID.3在“保值回购”基础上,采取新车型“限时一口价”,则是将短期促销转化为长期价值保障。这些探索证明:当“一口价”从单纯的价格宣言升级为“价值承诺”,其竞争力才有可能持续;反之,如果仅把“一口价”视为引流噱头,则注定会逐渐弱化价格对消费者的关键吸引力,最终失去这张最重要的博弈“底牌”。
一旦出现“进店量增长但转化率停滞”的现象,恰好反映出消费者的理性觉醒,人们欢迎价格透明化的趋势,但拒绝为伪创新买单。当所有品牌都宣称“一口价”时,真正能留存用户的不是最低价,而是价格背后的诚意。
汽车定价演进史中的又一次“螺旋上升”
不得不承认,“一口价”确实是不少汽车厂商放下姿态的一步台阶,在销量和竞争的压力下,顺其自然地迎接新变化,既显得迎合消费者又不会那么另类。但另一方面,即便是采用了“一口价”,这里面多少还有一些守住最后一丝尊严和情怀的意味,也释放出些许不情愿和不心甘的执念,这也是衍生出了“花式一口价”的深层原因。
“一口价”的余力尚存,但对于传统汽车厂商来说,在新能源汽车日渐壮大的行业趋势下,这些方法显得力道不足,毕竟随着主流消费群体的更迭,购车和用车理念也随着科技进步发生巨大的转变,“新瓶装旧酒”的营销方式可以博得眼球,但要取得长效,很难。
如今这些推出“一口价”的汽车厂商倘若不在定价模式和销售体验上做出实质改变,回归曾经的议价购车传统方式也是迟早。不妨用娱乐化的眼光看“一口价”的出现,最多半年时间,这种方式将被所有想要买车的用户熟悉,最终也会将消费者注意力消费殆尽,更有可能把整个行业的“一口价”规则打破。看似在产品技术和消费理念演进的过程中,实则是汽车定价演进史中的又一次“螺旋上升”。
这场定价体系的重构实验,终将检验出谁在革新行业生态,谁在重复历史套路。而对于消费者而言,或许只需坚守一个朴素原则:任何需要复杂解释的“优惠”,本质上都是对透明的背叛。这场定价体系变革正在催生渠道领域的“新物种”。这种创新可能衍生出介于直营与传统经销之间的混合模式。当价格透明度成为行业基准,真正的竞争将转向用户体验创新与服务质量提升——这或许才是“一口价”革命留给行业的最大遗产。